哲學是最古老的一門學科。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學, 只是影響大小有所不同。 以中國人的標準分類, 把哲學分為中國哲學, 印度哲學和西方哲學。
一, 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分為古代哲學和現(xiàn)代哲學。 古代哲學主要指“春秋百家爭鳴“"漢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學的發(fā)展“"近代中西融合“四個階段。 現(xiàn)代哲學主要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
古代中國
古代中國主要有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等為主要的哲學流派, 其中尤其以儒, 道, 墨三家影響深遠。 近代引入并發(fā)展了西方哲學, 也造成了很大影響, 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陸被中共定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 以新儒家為代表的學者, 則力圖讓中國傳統(tǒng)哲學得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中國人的宇宙觀方面以易經(jīng)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是以孔孟之說為代表, 儒道相輔相成。
春秋百家爭鳴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為源頭, 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源遠流長, 對中國人的普遍倫理道德, 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價值優(yōu)先觀念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集體潛意識。 儒家的價值觀影響古代中國大多數(shù)公開場合是以儒家的價值觀作為優(yōu)先的標準。 因此可以說儒家的價值取向在總體上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價值優(yōu)先觀。
儒家注重自身修養(yǎng)并講求倫理道德, 其中心思想乃“仁義“, 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系。 人際關系以五倫為依歸, 有一定的規(guī)范。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對待; 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 為官者要清廉愛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 盡份內(nèi)事,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統(tǒng)治者要仁政愛民; 對于其他人博愛。 對待上司要忠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 人要有抱負而有毅力。 重視追求知識, 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推己及人的思想。 關于生活工作的人生, 小孩子的時候, 就傾愛父母; 年輕的時候有了女友 (戀人) , 就傾愛戀人; 婚后有了妻兒 (配偶愛人和兒女) , 就傾愛愛人和兒女; 當官員, 公務員 (廣義地說是職員) , 就傾愛君主 (及或上司) 。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 “王道“以及“禮制", 其理想是“大同", “大一統(tǒng)", 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系, 官民關系。 孔子“君事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孟子“民為重,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荀子“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 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在現(xiàn)實政治的問題上, 儒家要求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 從理論上說, 被統(tǒng)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tǒng)治者。 “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qū)別, 即“不去做“與“做不到“之間的差異。 而其“無恒產(chǎn), 因無恒心“也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教育目的, 在于以發(fā)揚人性, 完成人格為起點, 直至達到建立仁治之國和大同世界的理想。 因此, 儒家的理想, 是成為通才, 或者多才多藝而不僅僅是一才一藝, 或者在一才一藝基礎上能觸類旁通, 也即專才和通才的結合。 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也就是說, 儒家思想的經(jīng)濟學, 是為了人類理想社會而服務。 儒家重義輕利, 以義為本, 以義導利。 尊重利用自然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 反對違背破壞市場規(guī)律, 同時反對操縱市場, 但認可“待價而沽"。 儒家重理, 又提出格物致知。 儒家重視科技及在物質(zhì)上的實用, 提出了“用力少, 見功多“的原則, 并發(fā)展出了實學, 但同時注重全面的人格發(fā)展, 反對把人變成物質(zhì)的工具。 儒家形而上學在以后的理學, 心學中進行了展開。 儒家相當重視編修歷史的悠久傳統(tǒng)。
道家思想是中國重要也是具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 道家, 是道德家的簡稱。 道家起源有一說是有出于史官。 道家還有隱士一類的達觀厭世者, 他們驅使人們以“達觀“來解決人生問題。 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 (又名《道德經(jīng)》) , 與《莊子》 (又名《南華經(jīng)》) 為主要思想典籍。
道家崇尚自然相處之道, 以天為道并順天而行事, 就可消災解禍。 認為人類社會中的難題之所以無法解決, 皆是因為干預行為過多, 故提倡行為上要以無所作為就可以達到無為養(yǎng)息。 道家也向往著反璞歸真的樸實社會, 認為人類對事物不妄加任何人為的作用, 回歸原來樸素, 無知, 無慮的境界, 人類的紛爭和煩惱即可真正的解脫。 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 在人生觀上, 老子主張“清虛自守, 卑弱自持。 “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 以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由人生觀和社會觀擴展至宇宙論, 提出“道", “氣", “自然“等哲學概念。 道家之一切理論無不是圍繞道而展開的。 道既是生物之源, 亦是生成萬物之根本, 亦是天地萬物之本性, 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據(jù), 亦為治國安邦之根本方略。 道家強調(diào)“游心", 并推崇自由, 道家強調(diào)“虛心", 并推崇自然。 主張要聯(lián)系性, 心, 情三者又有所區(qū)別。 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 突出者為人之先天性之因素; 心是指人之內(nèi)在精神, 突出者為人之為人之主體性因素; 情是指人之主觀情感, 突出者為我之為我之情緒感受。 有性, 有心, 有情, 故而之為人。 道家所追求的人生, 即是自然, 自在而自由的人生。 道家對人之命運, 持一種自然的無可奈何的態(tài)度。 以這樣一種態(tài)度來對待一切, 來保守心靈之寧靜, 淡泊與自由。 道家對于生死, 持一種純自然的態(tài)度。 與 (今之所謂) 道教 (傳統(tǒng)中國并不區(qū)分“道家“與“道教“) 之追求長生不老有所不同, 道家并不追求長生, 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著。 道家修養(yǎng)論之主旨是致虛守靜。 老子首倡致虛守靜, 莊子則將致虛守靜具體化為“心齋“與“坐忘", 并進而將致虛守靜提升為本體論的高度, 而標舉“齊物"。
道家哲學是從天道運行的原理為基礎, 展開以自然為義理的“道“的哲學。 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 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nèi)涵, 而得以提出認識一個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 無執(zhí)著, 道家哲學發(fā)展的社會哲學, 認為社會的存在是個客體, 人們是在其中生存的主體, 所以應該要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 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tài)的束縛。 基本上道家哲學并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 但對于社會責任的態(tài)度并不默認立場, 并更加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tài)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相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 解放就是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并以修身達觀的生活功夫來處理世界事務。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 積極的, 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 而不是目的本身。 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 但不是絕對的, 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 因為天道變化, 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 因而道家強調(diào)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 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韓非子提倡的“學本黃老", 將“理“與“道“連結再一起, 認為“道“是成為萬物運行法則。 吸取儒家仁義思想, 與法家治理之數(shù), 產(chǎn)生道法共冶一爐, 成為漢朝早期的黃老之治。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 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fā)展規(guī)格為主, 而強調(diào)應對的智慧, 因此利于人們修養(yǎng)生息的需求, 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 同時也安定中國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仍有發(fā)揮的舞臺。
道家則自老莊玄虛之說, 后來成為兩晉大夫競尚清談, 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彥德創(chuàng)立“玄學"。 另外變化為方士神仙之術, 自漢朝張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為“道教“之始。
漢唐儒道三玄
玄學又稱新道家, 是對《老子》, 《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 產(chǎn)生于魏晉。 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xiàn)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 重玄學的最初形成當是先秦兩漢與魏晉玄學的產(chǎn)物。 “重玄", 語出《道德經(jīng)》第一章“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重玄學“是中國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學思潮, 也是隋唐之際的首都哲學體系, 上承先秦魏晉玄學的發(fā)展脈絡, 后啟宋明理學的哲學思考, 在華夏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重玄“是兩晉隋唐時期影響非常大的思潮。 她是一種純哲學思辯, 不屬于哪一門, 哪一派, 而是為儒, 道, 釋三教所融攝, 所應用。 “道家重玄", “老學重玄", “道教重玄“三者義蘊雖相互有所涵蓋, 但不可視為一體, 混為一談, 應該說, 作為“重玄之道“的不同外延, 都有其存在的根據(jù)。
兩晉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莊道家思想, 由西晉末年的玄學家郭象在其《莊子注》中第一次提出這種思想的“雙遣", “三翻“的典型表述, 從而形成以“雙遣", “三翻“為特征的重玄理論, 并非受佛教影響而形成, 而是為佛學理論所吸收, 同時也為道教義理所攝取, 因而不能謀求把它歸屬于某一家某一派。
重玄學繼承了先秦兩漢老莊學與魏晉玄學, 并且通過認真嚴密的理論分析, 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包含本體論, 存在論, 方法論, 修養(yǎng)論, 心性論, 意義論的完整哲學體系, 實現(xiàn)了相當于先秦兩漢老莊學與魏晉玄學的老莊學的第三期發(fā)展。
兩晉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莊道家思想, 由西晉末年的玄學家向秀, 郭象在其《莊子注》中第一次提出這種思想的“雙遣", “三翻“的典型表述, 從而形成以“雙遣", “三翻“為特征的重玄理論, 重玄學的宗旨與玄學本是接近的, 過去人們都知道李唐奉老子為祖先, 尊崇道教, 兼行儒佛, 呈三教合一之局。 而在這種局面的背后, 卻有一種三玄的框架在支撐著, 當時官學中的《周易》用王弼注, 《莊子》用郭象注, 《老子》先后用河上公, 成玄英的注疏和唐玄宗的注疏。 成玄英和唐玄宗都以倡言“重玄“而著稱, 宗旨與王弼并無實質(zhì)性的差異, 唐朝官方的“易老莊“的系統(tǒng), 魏晉三玄之學的翻版。 玄學乃是儒道學說的融合體, 重玄學也是如此, 被中國學人引以為驕傲的唐代文化, 競與先秦“孔老同源“的情況構成一種意外的前后呼應的關系, 這對于希望實現(xiàn)中國文化重構和重建的現(xiàn)代學者來說, 不是很值得慶幸嗎?
郭象圖式較之成玄英圖式只省略了一個環(huán)節(jié), 即“非非有非無“或“非非本非跡"。 郭象認為“非有非無“已有“亦有亦無“的意思, 成玄英卻認為必須經(jīng)歷“非非有非無“的階段, 才能達成“亦有亦無“的結論。 成玄英為何定要增設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呢?這是由于歷史背景不同的緣故。 第一, 王弼, 郭象雖主張“亦有亦無", “即體即用", 但東晉士人及南朝學者普遍誤解王弼, 郭象的初衷, 極度地崇尚玄虛, 荒廢具體的事務, 故而重玄學者強調(diào)對“非有非無“也要“遣之", 引導士人回到“亦有亦無“的思想道路上來。 第二, 在郭象的正反合的思路當中加設一環(huán), 成為“正反離合"。 從“正反合“到“正反離合", 可謂一脈相承, 其中的變異較小, 前后承繼的關聯(lián)至為明顯。 郭象的學說已具“重玄“之學的雛形, 是唐代重玄學的主要思想來源。
談到唐代的文化, ??捎龅揭粋€難題。 人們都說李唐奉老子為祖先, 尊道教為三教之首, 在崇道的基礎上推行三教合一的文化政策。 然而我們?nèi)羰亲⒁庖幌滦屡f《唐書》和《唐會要》關于唐代官方學術的記載, 卻不免困惑, 因為唐朝尊崇《老子》, 《列子》, 《文子》, 《莊子》等書, 將這些書尊崇為“真經(jīng)", 與道教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并不吻合。 當然, 《老子》被尊崇是由于皇家的姓氏, 而《文子》, 《列子》和《莊子》的作者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道教的三洞真經(jīng)又與先秦子書距離很遠, 唐室為何定要提升這幾部子書的地位呢?現(xiàn)辨明唐代重玄學和魏晉玄學大同小異, 就可以明白唐朝的政策除了尊崇道教及儒佛之外, 還有崇尚三玄之學這一項。 唐代官方的經(jīng)學以《易》學居首, 《易》用王弼注; 唐代的道學以《老子》為首, 《莊子》次之, 《老子》注釋依歸于重玄之義, 《莊子》的郭注則是玄學的代表作。 在這里, “易老莊“仍是最重要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 “易老莊“的學問兼有玄學和與玄學接近的重玄學, 與南朝的“三玄“之學實際上很相似。 這就是說, 玄學的歷史較之以往學人的估計更為長久, 這段歷史不但應當包括南朝時期, 還應包括中國人引為驕傲的繁榮的唐代。 唐朝官方的基本思想, 大致上介于玄學與重玄學之間, 可用三玄之學一詞來涵蓋。 唐朝官方之兼行三教, 并不是用道教的仙學來充當核心思想, 而是用玄學或重玄學的哲理及政治理論來充當靈魂。 三教合一的文化層次是在表面的, 更深層次的文化融合乃是玄學或重玄學的儒道合一。 在戰(zhàn)國以前, 儒道本是同源而生, 在東漢以后融合于玄學的旗幟下, 在唐代又促成更大規(guī)模的三教融合, 使中國文化進到歷史上的繁榮的頂點。 對這輝煌的思想史, 我們是不能不予高度的評價, 也不能不繼續(xù)深入研究的。
宋代儒學的發(fā)展
宋朝
北宋諸儒以周敦頤, 張橫渠, 程顥, 程頤為大宗, 上承儒家經(jīng)典, 講仁與心性, 又講格物窮理。 熙寧三年以后, 王安石變法引發(fā)黨爭, 二程分別退居洛陽, 理學在此后七年或十年達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 儒學分為三派——程顥開胡五峰之“湖湘之學", 程頤開朱子之學, 也就是程朱理學, 代表者乃朱熹; 陸九淵則直承孟子而開出心學一派。 全祖望評價:“宋干, 淳以后, 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 呂學也, 陸學也。 三家同時, 皆不甚合。 朱學以格物致知, 陸學以明心, 呂學則兼取其長, 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tǒng)潤色之。 門庭徑路雖別, 要其歸宿于圣人則一也。 "
北宋中葉以后, 道學家的聲勢愈來愈浩大; 南宋前期雖然政府幾次三番下令禁止, 并不能阻擋道學的流行和減削它的聲望。 南宋以后, 只有朱陸二系傳續(xù)不絕。 元明之際, 朱學進居正統(tǒng)之位, 為中國君主社會后期的官方思想。 惠棟在評《毛詩注疏》時說: “宋儒之禍, 甚于秦灰。 "
明朝
明朝中葉, 王陽明承陸九淵而闡發(fā)心學, 創(chuàng)立致良知之“陽明學", 集心學之大成。 明末劉蕺山呼應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義。 明末王學亦走入末流, 黃宗羲說: “明人講學, 襲《語錄》糟粕, 不以六經(jīng)為根坻, 束書而從事于游談。 “王是真說: “今之學者, 偶有所偷窺, 則欲盡廢先儒之說而駕其上。 不學, 則借一貫之言, 以文甚陋; 無行, 則逃之性命之鄉(xiāng), 以使人不可詰問。 "
清朝
理學在清初以后走入空談, 嚴重脫離實際, 變成以學術為工具博取政治利益的手段。 康熙二十一年, 康熙帝讀了崔蔚林的文章, 說“岸然自負為儒者“實在“可鄙"。 又說: “伊以道學自居, 然所謂道學未必是實。 聞其居鄉(xiāng)亦不甚好"。 康熙說“今視漢宮內(nèi), 務道學之名者甚多, 考其究竟, 言行皆背", “在人主前作一等語, 退后又別作一等語"。 他曾說: “李光地, 湯斌, 熊賜履, 皆講道學之人, 然而各不相合。 “即便如此,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 清朝頒布詔令, 規(guī)定朱熹成為孔廟十哲之一, 標志著程朱理學成為了官方學術。
現(xiàn)代
現(xiàn)當代儒家信仰者亦多崇奉宋明理學, 而其中又分為程朱理學派及陸王心學派。
近代中西融合
現(xiàn)代哲學主要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
中國近代沒有自己的哲學, 正處于迷茫的一代。
“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是反復研習傳統(tǒng)哲學的一脈, 以傳統(tǒng)哲學為本, 賦予新的現(xiàn)實意義。
“對西方哲學的研究“主要指馬克思哲學。 希望用外來文化, 重新定義中國的一切, 把舊的傳統(tǒng)葬送在一個時代。 (百度百科 哲學)
二, 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古代哲學 (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750年) , 中世紀哲學 (公元750年~18世紀) , 近代哲學 (約18世紀~1947年) , 現(xiàn)代哲學 (1947年后) 四個時期。
古代印度
印度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梨俱吠陀》時代中就已出現(xiàn)世界觀的萌芽, 進入奴隸制社會后開始形成系統(tǒng)的哲學。 最早的哲學著作《奧義書》中已經(jīng)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斗爭。 公元前10~前6世紀, 印度奴隸制國家形成之后, 婆羅門教的宗教唯心主義思潮和唯物主義或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沙門思潮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把唯物論的著作加以銷毀或者用法律的手段加以制裁。
中世紀
在中世紀, 宗教占統(tǒng)治地位, 統(tǒng)治階級的哲學囊括在印度教神學體系之內(nèi), 印度傳統(tǒng)地把這個時期中承認吠陀權威的數(shù)論派, 瑜伽派, 勝論派, 正理派, 吠檀多派, 彌曼差派等六派哲學稱為正統(tǒng)派, 把否定吠陀權威的順世論, 佛教, 耆那教等稱為非正統(tǒng)派。 這些學派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陣營:屬于唯心主義的有吠檀多派, 瑜伽派, 大乘佛教中的中觀派和瑜伽行派; 屬于唯物主義或者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有順世派, 數(shù)論派, 勝論派, 正理派, 彌曼差派, 耆那教和佛教中的毗婆娑部和經(jīng)量部等。 12~13世紀, 伊斯蘭教成為占統(tǒng)治的思想體系之后, 伊斯蘭教內(nèi)部也展開了正統(tǒng)的經(jīng)院派與蘇菲派或清凈派之間的斗爭。
殖民時代
進入近代社會以后, 印度教中很多啟蒙思想家在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的影響下, 對印度教的正統(tǒng)派哲學進行了批判, 力圖對世界作出唯物主義和合乎科學的說明; 在伊斯蘭教中也有不少思想家以理性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精神對《古蘭經(jīng)》及伊斯蘭教的教義進行新的解釋;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印度后, 印度的進步哲學家和思想家同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種種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不斷的斗爭。
現(xiàn)代印度哲學
巫白慧在《印度哲學》中指出, 現(xiàn)代印度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最主要的哲學思潮是“新吠檀多主義"。 它是吠檀多哲學在現(xiàn)代的條件下, 沿著近代特別是由辨喜所開辟的路線而構成的新形態(tài)。 它的主要特點為: 它把理論 (智彌曼差) 和實踐 (業(yè)彌曼差) 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強調(diào)在內(nèi)心直覺上下工夫, 求得對絕對之梵的親證。 “新吠檀多主義“在繼承傳統(tǒng)思想理論的基礎上, 吸收先進的科學思想和西方各國的哲學思想, 結合印度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 賦予吠檀多新解釋, 使其在印度思想界繼續(xù)保持主導地位。 新吠檀多主義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奧羅賓多高士 ( 1872 ~ 1950 ) 和拉達克里希南 ( 1888 ~ 1975 ) 。 (百度百科 哲學)
三, 西方哲學
西方哲學是擁有相同歷史傳統(tǒng)和統(tǒng)一概念體系的統(tǒng)一的哲學體系, 西方哲學的定義是模糊的。 在美國哲學家梯利的《西方哲學史》中雖然提到了馬克思以前的社會主義哲學家像歐文, 對馬克思卻只字未提 (梯利的《西方哲學史》寫的是從古希臘哲學到美國實證主義哲學其時間跨度包括馬克思) 。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中雖提到馬克思, 他說他講馬克思是因為馬克思是對西方哲學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哲學家。 西方哲學中“西方“廣被認為不僅僅指地域上的“西方 (西歐) “而且只文化上的“西方 (資本主義世界) "。
西方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之前, 大約經(jīng)歷了古希臘羅馬哲學, 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三個時期。
古希臘羅馬哲學
古希臘羅馬哲學 它大體上又可分為三個階段:
公元前7至前6世紀, 哲學家們重視宇宙本原的研究, 這個階段的哲學被稱為自然哲學。 由于對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 哲學家居住的地區(qū)不同, 形成了米利都學派, 愛非斯學派, 畢達哥拉學派, 愛利亞學派等。 米利都學派以‘水', ‘無限定', ‘氣‘為世界本原; 愛非斯學派的赫拉克利特認為, 世界萬物都是符合規(guī)律地燃燒和熄滅著的火; 畢達哥拉學派把 ‘數(shù)‘ 視為事物的原型, 認為數(shù)構成宇宙的‘秩序', ‘凡物皆數(shù)‘; 愛利亞學派把千變?nèi)f化的世界歸之為虛幻的假相, 認為唯一真實的東西是 ‘存在', ‘存在‘ 是單一的, 有限的, 不變的, 不可分割的。
后期的自然哲學家們又提出了‘四元素‘ (水, 火, 土, 氣) , ‘種子', ‘原子‘等概念, 以探求世界的本原; 有的則進一步探求世界運動變化的原動力, 認為有一種最精細的, 能動的, 物質(zhì)性的東西‘奴斯', 促使熱和冷, 干和濕等相對應以及‘種子‘從原始混合體中分離出來, 開始運動, 并構成無數(shù)的宇宙和具體事物。
研究轉變
② 公元前5世紀, 古希臘哲學的重點由研究自然轉移到了研究人。 這時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真理, 普羅泰戈拉認為, 一切都同樣真, 是非善惡是相對人的感覺而言的; 高爾吉亞又認為一切都同樣假。 自稱為‘愛智者‘的蘇格拉底認為存在著客觀真理, 認識真理也是可能的; 真正的知識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 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
③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tǒng)化階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 認為現(xiàn)實的, 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實的, 在它之外存在著一個永恒不變的, 真實的理念世界。 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 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以個別事物為對象的感覺不可能是真正知識的源泉, 而真知是不朽靈魂對理念的 ‘回憶‘ 。 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圖的理念論, 他把理念稱之為‘形式', 認為‘形式‘不能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 形式是事物的本質(zhì), 存在于事物之內(nèi)。
具體事物是由質(zhì)料因, 形式因, 動力因和目的因構成的。 質(zhì)料與形式結合的過程, 它是潛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運動。 他又提出了一個事物最后的目的, 運動最終的原因‘第一推動者', 認為它是一個沒有質(zhì)料的形式。 亞里士多德去世后, 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相結合, 在 800多年的時間里, 出現(xiàn)了很多哲學流派, 主要有伊壁鳩魯學派, 斯多阿學派和以皮浪為代表的懷疑論等。 它們在前人思維發(fā)展的基礎上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 并涉及了倫理問題及宗教問題。 在古希臘羅馬哲學系統(tǒng)化階段, 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的形式邏輯, 為傳統(tǒng)邏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世紀哲學
歐洲中世紀, 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 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 它的作用是為信仰作理性的解釋。 5~10世紀是中世紀哲學的早期, 這段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是關于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問題。
后期羅馬哲學家A.M。T。S。波愛修非常重視具有多樣性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 認為共相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 其本身不是物質(zhì)性的。 愛爾蘭的哲學家J。S。愛留根納認為普遍的整體是最真實的, 神就是總體, 它創(chuàng)造一切, 包羅一切, 又超越一切。 神與萬物不同, 萬物是神的部分, 神又在萬物之中。 11世紀初至14世紀初, 在中世紀早期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唯名論與實在論兩個派別。 以法蘭西經(jīng)院哲學家羅瑟林為代表的唯名論認為,只有個別的東西有實在性,個別先于普遍, 普遍只不過是名稱, ‘共相‘不過是人所‘發(fā)出的聲音', 實際上并不存在。 這種思想反映在宗教上, 否認了三位一體的最高的神, 只承認分別存在的圣父, 圣子及圣靈。 以基督教哲學家安瑟爾謨?yōu)榇淼膶嵲谡撜J為, 真實存在的是‘共相', 不是具體的個別的事物, 有一個‘無始無終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 這種思想反映在宗教上, 承認普遍的教會實在, 認為個別的教會是從屬的; 承認基督教的普遍教義實在, 認為個別人的信仰是從屬的; 承認原罪實在,認為個別人的罪惡是從屬的; 承認三位一體的最高的神實在, 認為三位分離的神是從屬的, 等等。
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 由于教會的衰微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正統(tǒng)的經(jīng)院哲學日趨沒落, 哲學愈益脫離神學, 個人自由的思想開始萌發(fā), 中世紀哲學逐漸向近代哲學過渡。
近代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形成的。 這個時期, 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 從而發(fā)現(xiàn)了自然, 也發(fā)現(xiàn)了人自身, 開始追求知識, 渴望個人自由。
15~17世紀初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 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互相聯(lián)系又有一定區(qū)別的思潮。 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 一切為了人的利益, 反對靈魂不朽之說和禁欲主義。 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張用經(jīng)驗觀察的科學方法代替經(jīng)院哲學的推演方法。 意大利的B。特萊西奧認為, 物質(zhì)是永恒的, 熱和冷的對立作用是物質(zhì)運動的原因; G。布魯諾認為宇宙是無限的, 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自然界即是神, 它由單子構成。
單子是物質(zhì)和精神, 質(zhì)料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 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學家, 他們的科學研究往往與魔術, 煉金術, 占星術混在一起, 使他們的哲學思想帶上了不少想象和虛構的成分。
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方面, 形成了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 以F。培根和洛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認為, 后天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 感覺是可靠的。 培根承認自然界是物質(zhì)的, 物質(zhì)是能動的, 多樣的, 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 知識就是力量; 洛克認為心靈是一塊‘白板', 觀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跡的產(chǎn)物。 以B。斯賓諾莎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唯理論認為, 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 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 感覺經(jīng)驗不可靠。 斯賓諾莎把自然界視為唯一的‘實體', 認為思維及廣延是統(tǒng)一的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 個別事物是實體的變形, 只有通過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實體, 才能認識個別事物。
以笛卡爾和G.W。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唯理論認為, 只有在一個完全清楚明白無可懷疑的公理的基礎上, 經(jīng)過理性認識能力進行清楚明白, 準確無誤的推理, 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 笛卡爾提出了‘天賦觀念‘說, 認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是天賦的, 不證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 天賦的。 不過, 他除了承認精神實體獨立存在外, 還承認獨立存在的物質(zhì)實體, 并把這兩個相對的獨立的實體統(tǒng)一于一個絕對的實體‘上帝‘; 萊布尼茨進一步發(fā)展了笛卡爾的思想, 認為一切觀念都是天賦的, 但起初是作為傾向, 稟賦, 習性或自然的潛能存在于人們心中, 須經(jīng)加工才真正顯現(xiàn)出來。 以貝克萊和休謨?yōu)榇淼奈ㄐ闹髁x經(jīng)驗論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斷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實體和被感知的知覺之外, 什么也沒有; 休謨則進一步認為真實存在的只有知覺, 經(jīng)驗由知覺構成, 知覺以外的東西都是不可知的。 18世紀, 除了存在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爭論外, 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有較大影響的還有一批法國啟蒙思想家和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從西方近代哲學第二階段的總體來看, 帶有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色。
從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 西方近代哲學進入第三階段,哲學史上稱之為‘德國古典哲學‘,主要代表有康德, J.G。費希特, F.W。J。謝林, 黑格爾和費爾巴哈。
在世界哲學發(fā)展的歷史中具有一定影響的哲學系統(tǒng), 還有朝鮮哲學, 日本哲學, 巴基斯坦哲學, 斯里蘭卡哲學, 越南哲學, 伊朗哲學, 阿拉伯哲學, 俄羅斯及其他地區(qū)的一些哲學。
它們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學傳統(tǒng)的影響, 又具有各自哲學思維方式的特點。 其中, 阿拉伯哲學在中世紀起到了向西歐傳播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媒介作用, 它對亞里士多德哲學亦有重大發(fā)展, 成為世界哲學發(fā)展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現(xiàn)代西方哲學流派
“現(xiàn)代西方哲學流派“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種哲學派別, 它是近代西方哲學的繼續(xù)。 現(xiàn)代西方流行的哲學流派雖形形色色, 但大致分屬科學主義 (實證主義) 與人本主義 (非理性主義) 兩大思潮。 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 與上述兩大思潮密切相聯(lián)系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現(xiàn)代西方各種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相“結合“的產(chǎn)物。